復字康熙字典词条更新时间:2024-11-29;访问量:306

【繁体汉字】

【汉语拼音】fù

【汉字注音】ㄈㄨˋ

【汉字部首】彳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𢕛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伏。

【說文】往來也。

【廣韻】返也。

【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

【傳】復,還也。

【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

【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

【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

【周禮·天官】諸臣之復。

【註】復,報也,反也。

【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

【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

【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

【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

【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

【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

【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

【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

【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

【集韻】重也。

【正韻】反覆也。

【易·復卦】反復其道。

【詩·小雅】顧我復我。

【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

【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

【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

【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

【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

【詩·大雅】陶復陶穴。

【音義】復,累土於地上。

【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浮富切,浮去聲。

【集韻】又也。

【增韻】再也。

【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

【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又𡕴𡕨㚆𠣾。

现代汉语字典中字的基本解释

  1. “复”的繁体字。

  2. 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

  3. 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

  4. 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如:“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5. 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

  6. 再、又。如:“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

  7. 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8.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

  9. 姓。如元代有復見心。

  10. “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