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典是免费的在线辞海新华字典查询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
如显示乱码,请安装支持7万5千多字显示的中日韩越超大规模字符集,下载地址:百度网盘;提取码: y1x5
好字典查字网,具有汉语字典、汉语词典、辞海和百科词典的主要功能,可以在线查字典,提供包括汉字解释、汉字起源、汉字源流、汉字演变、书法字典等内容。
好字典查字网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网络汉语字典,我们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好字典,以期更好地帮助用户。
耳
【繁体汉字】耳
【汉语拼音】ěr
【汉字注音】ㄦˇ
【汉字部首】耳
【汉字五行】属火
【未集中】【耳字部】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
【說文】主聽也。
【易·說卦】坎爲耳。
【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
【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
【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
【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
【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
【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
【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
【論語】女得人焉耳乎。
【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
【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
【傳】耳耳然至盛也。
【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
【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
【註】斝耳,玉爵。
【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
【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
【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
【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
【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
【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
【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
【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
【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
【註】辟耳,山名。
【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
【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
【詩·周南】采采卷耳。
【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
【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
【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
【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
【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
【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
【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
【疏】今蚰蜒,喜入耳者。
【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
【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
【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
【前漢·惠帝紀】耳孫。
【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
【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现代汉语字典中耳字的基本解释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