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文论(736)

查询词语:文论

汉语拼音:wén lùn

词语文论基本解释:

1.文章﹐著作。

2.指汉应玚的《文质论》。

 

词语文论在线造句,用文论造句

用文论造句
    1. 在19世纪的女作家中,奥斯丁以其间接叙述手法为文论家所称道。

    2. 言不尽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3. 新时期古代文论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4. 文学语言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备受文论家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意义的课题。

    5. 女性主义文论兴起以后,简•爱形象受到极大的关注,被视为反抗男权传统的一面旗帜。

    6. 但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文论才是了解其思想不可替代的途径。

    7. 中国女性主义文论是伴随着上世纪末期中国大规模引进外来话语的潮流而发展和兴起的。

    8. 目前,对苏轼文论的研究颇多,但专门论述苏轼文论中“自然”观的著作较少。

    9. 在西方文论史上,摹仿说占据着统治地位达两千年之久。

    10.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研究中,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

    11. 从中国文论中“道”和“美”关系之流变看人文精神的构建

    12. 远在苏格拉底之先,古希腊文论中就出现了一定的神性和人性因素。

    13. 但对于西方文论中的写人理论还较少对其进行过全面考察。

    14. 本文总结为:汪曾祺的文论思想体现出对中国古典审美品格的坚守。

    15. 海外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为我们的自我认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16. 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心理机制,灵感一直是古今中外文论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17.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是古典诗歌、中国文论的研究专家。

    18. 正文第一章,概括西方文论对情景认识的典型表述。

    19. 这与语文教育目的、中国古代选本、中国古代文论以及现代文论、文学思潮等等有着密切关系。

    20. 在全球化语境的文论研究中,文化间性已成为关键词。

    21. 当下西方文论界发生的从“理论”向“后理论”的转向提供了重审学科的新契机。

    22. 心理学视向对于意识形态文论研究范式转换的本体论意义等。

    23. “物感说”是中国文论史上关于文艺的本源论和生成论。

    24. 境界说在中国文论由古代向现代转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25. 中国传统译论,按照它形成的根源和特点而言,应该归入中国古典文论学派。

    26. 从特定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实际上是一种经典诠释的学术过程。

    27.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28. 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历来探讨甚多。

    29. 现代文论家对潜戏说的言说和发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30. 第四章尝试对文学“教化论”作出理论评价,并说明其在现当代文论中的作用及影响。

    31. 总之,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较为客观合理,文论中有较多的唯物的辩证的气息。

    32. 梵语诗学庄严论是印度古典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丰富发达的印度古代语言学有关。

    33. “中间环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较为重要而实际上却未受重视的范畴。

    34.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具文学性的,但它也不是纯粹的文论

    35.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正在进行现代转换,而且大有举步维艰之势。

    36. 中国古代文论是生命性文论,是一种整体有机结构观。

    37. 情景关系理论在中西文论发展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38. 书信体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

    39. 中国古代文论家已经有了生态意识并阐述这种生态意识的现代价值。

    40. 西方文论历来重视对文学意义的研究。

    41. 文论述了西方文论中的创作主体性问题。

    42. 西方文论中的情景关系是一种突出主体的“移情”关系。

    43. 通过对几个西方文论家的文论解读,说明文本对意义的规定。

    44. 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发现完整的写作过程包括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环节。

    45. “教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46. 诗话作为中国文论的一种独特样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

    47.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易之两爻是先秦文论的思想场域和言说框架。

    48. “文气”说几乎贯穿中国古典文论的始终。

    49. 作为梁朝文论三派的正统派,萧统鄙视这样的作品;

    50. 论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唯美理论概述,提炼王尔德的文论观点。

    51. 威廉•莫里斯:“艺术与社会主义”,《十九世纪英国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52. 中西文化差异甚多,文论也能体现一国文化的某些方面。

    53. 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54. 第三章《韩菼的诗歌理论》力求从韩菼诸多文论中将诗论抽离,展现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张。

    55. 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

    56. 在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和文论中,写吃食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

    57. 自卑和焦虑--中国文论“失语”的历史溯源

    58. 当代中国文论的变革发展,凸显了“文学是人学”的视角。

    59. 中国文论传统:是骤然断裂,还是静悄悄绵延?

    60. 1946至1949年西方文论的丰硕成果,为我们书写了一段令人缅怀的批评史。

    61. 中国古代文论的大半壁江山都是由儒家经典所奠定的。

    62. 于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在当前成为一门显学。

    63. 本文借助当代基督教神学资源对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意义”问题进行讨论。

    64. “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65. 虚静是中国文论特有的一种创作思维方式。

    66. 在朝鲜古代文论中,涉及“文体论”的内容,相对于中国古代“文体论”来说是比较欠缺的。

    67. 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

    68.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69. 本文正是基于此,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文论中写人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

    70. 中国古代文论不只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现实的源头。

    71. 这也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历史和现实的关键原因。

    72. 古代文论的模式变换:来自学术史视角的检索

    73. “世界-作家-作品”的动态存在——西方文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范式之一

    74. 难题溯源--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

    75. 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76. 当代中国文论转型的研究方向

    77. 论中西文论在语言、意义和观念上的异同

    78. 世纪末的觉醒——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内在自觉

    79. 古代文论原创性的还原和虚静研究

    80. 关于文论创新陷于困境的哲学思考